“到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升到4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000家,人才总数达到56万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虎年新春, “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正式发布,6大工程24项重点任务“虎”力全开,全面打响“科创江阴”品牌。
从“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到“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江阴正在掀起新一波科创浪潮。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说,江阴将持续激发科创第一动力、集聚人才第一资源,让“科创江阴”成为江阴现代化画卷中最亮丽的图景。
格局重塑秀“霞客之光”
2021年最后一周,位于江阴霞客湾科学城的科教孵化中心正式开工,标志着霞客湾科学城这个“科创江阴”的“智核”,从纸上蓝图迈入实质性建设。全面启动霞客湾科学城规划建设,必将为江阴奉献一座智慧互联之城、绿色生态之城、青春时尚之城和未来科技之城。
以霞客湾科学城领衔,绮山湖科创谷、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协同推进,“一湾一谷一区一港”构成的“科创T台”,正在重塑江阴的创新格局。去年,霞客湾科学城科教孵化中心、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一期、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纷纷签约投运,全市新增科创载体33.8万平方米。
根据“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江阴将聚焦重点产业,打造覆盖全域的科技创新综合体,重点构建“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空间骨架。至2024年底,全市将新增科创载体超300万平方米。
基因重组谋“换道超越”
“今天我们不为创新花钱,明天就只能看着别人赚钱!”在江阴塞特精密工具有限公司,这句格言深深融入企业的血脉。凭着持久的研发热情和每年近亿元的研发技改投入,这家曾经“负资产”的制造企业,开发出了用于航天设备制造的高精度小模数齿轮刀具等高科技产品,成功切入汽车零部件、飞机零部件、精密马达等高精尖行业,成为工信部榜上有名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一大批像塞特这样的传统制造企业,正以创新之力实施“基因重组”,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据统计,过去5年,江阴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超过450亿元,企业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0项,实施省级产业前瞻和共性关键技术项目17项,省级以上成果转化项目19项;全市拥有国际、国家标准化组织15个,3家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单位,企业主持起草国际标准17项。
去年,江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1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198家,不断扩容的科技企业,在“科创江阴”建设浪潮中展现出硬核担当。未来3年,江阴将做强创新型领军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扩容高成长型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聚力打造创新型企业雨林;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实施“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生态重构“为人而转”
“新年好,我在上海给江阴拜年!”大年初一,江阴博绯康默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翊庭发来新春祝福。去年9月,经由江阴高新区设立的人才科创飞地牵线孵化,林博士带领团队落地江阴,并在当地人才政策支持下,迅速实现了国际前沿的复合纳米丝及颗粒成型技术的成果转化。
一座城市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看人才实力。去年,江阴全面升级暨阳英才计划,新增领军人才(团队)109个、高层次人才720名、高技能人才1.4万名。近年来,江阴相继设立50亿元的产业母基金并联动10只子基金,打造一站式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差别化精准服务和日益国际化、现代化的品质生活……城市“为人而转”,创新澎湃不息。
“坚持产业强市和创新驱动两大战略共抓,现代产业和科技创新两个体系共建,产业发展和科技人才两类政策共推,奏响‘产业+科创’的最美和弦。”江阴市市长包鸣介绍,未来3年,江阴将深入实施创新产业集群培育、科创源全域空间建构、创新型企业雨林打造、高能级科创载体攀升、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全方位创新生态营造“六大工程”,推动科研策源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到“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的跃迁。
记者 马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