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长是汉滨区阳光医院院长,同时还管理着三家康养院,他的创业经历充满了苦与累。年少时,弟弟为其看病外出打工染病身亡,创业途中,母亲为其送饭不幸摔下摩托车意外离世。二十多年来,孙启长从小诊所到门诊楼,再到四家医院的院长,学医的他救人无数,却始终安抚不了自己心中的那份遗憾。


【资料图】

1965年,孙启长出生在汉滨区五里镇牛山村,父母都是农民,孙启长姊妹四人,自己排行第二。幼年时期,姊妹四人就常常跟着父母上山砍柴、干农活、忙活生计。中学毕业后的孙启长在林场工作,尽管劳累但收入还算不错。在林场干了三年,恶劣的工作条件加上体质原因,十几岁的孙启长就患上了风湿病。他回忆道:“这个病很难治,犯起病来六月份都得穿棉袄。”

尽管家庭条件有限,但一家人还是东拼西凑的借钱想办法帮孙启长看病。“那时候我到城里看病,我父亲让我三弟跟我一起,一边打工挣钱供我看病,一边照顾我的起居。”孙启长回忆称,三弟是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力气大、能吃苦,进城后一直在工地干重活。而孙启长为了治病也没闲着,常常翻阅医学类书籍,还跟着一位名叫周青山的老中医学习医术。兄弟俩在城里相依为命了3年多,孙启长的风湿病有了好转,然而三弟却因饮食不洁患上了痢疾,不得不回家休养。

提及这段经历,孙启长的心里五味杂陈,他回忆道:“我三弟得了痢疾后天天拉肚子,也没钱看,回家后没多久就去世了,家里人都瞒着我,隔了好几个月我才知道这件事。”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养的鸡鸭也因瘟疫而死亡,父亲攒钱买的牛也摔下了山崖,种种意外将这个家庭逼上了绝路。“我记得那天我父亲坐在门槛上昏迷着,手里拿着农药,还好被我母亲发现的早,给救了回来,那时候村里所有人都觉得我们家要散了。”孙启长回忆道。

带着对三弟的遗憾,也为了能把家撑起来,孙启长问姑姑和邻居借了几十元返回城里,一边在安康卫校研习药理学,一边在小诊所打零工。孙启长讲:“那时候我主要学的是中医针灸,帮忙在诊所打下手,外出给人针灸一次挣5角钱,加上自己也得有风湿,就拿自己的身体穴位来练习。”1992年,孙启长从卫校毕业,医术已经炉火纯青,被分配在安康市防疫站(疾控中心)门诊工作,紧接着孙启长也成了家,他的人生迎来了第一次转机。

尽管有了稳定工作,但家里因看病拉下了一大堆债,门诊的工作收入难以还上债务。1996年,孙启长辞去了防疫站的工作,靠问朋友借钱在巴山东路开了一家诊所。“累是累,但是多干一点就能多一份收入,那会儿不像现在,也不分医生、护士,一个人就得干所有的活。”孙启长回忆道。由于工作忙碌饮食不便,孙启长的母亲每天做完饭后进行打包,坐着摩托车送到诊所,然而在一次送饭途中,母亲出现晕眩后仰摔下摩托车后脑着地,经救治无效不幸离世,这也让孙启长的心里又多了一条伤疤。

由于服务好、医术精湛,孙启长的诊所越来越受大家信任,业务量也越来越大。2008年,孙启长的小诊所已经成了门诊部,兼顾彩超、心电图、检验等业务。随后,孙启长攒钱购买了两套门面及6间房子,成功开起了第一家医院——汉滨区阳光医院。“作为医务工作者,我觉得医务工作除了医术,服务是最重要的,作为创业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吃苦,要锲而不舍。”孙启长讲。

2012年至今,孙启长着眼于医养结合,先后又开办了3家医养院,兼顾医疗和养老业务。孙启长介绍:“平常老人在医养院休息,会有人24小时专门看护,身体上的小毛病护士和医生就能及时处理,遇到大病我们有救护车,能第一时间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由于风湿病难以治愈,孙启长坚持运动,每天早上5点就起来打篮球,此外,孙启长还热衷于奇石、根艺、盆景。在孙启长的医院大厅、办公室、医养院内,随处可见都是根艺作品,仅在医养院大厅就有超过100余件根艺作品。孙启长讲:“从一根普通的木头变成一件艺术品,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就像创业一样需要坚持,接触这些艺术品可以锻炼我的心性。”据了解,孙启长收藏制作的根艺已有数千件,大多放在医养院内供患者们观赏。“艺术本身就是用来欣赏的,平常老人们看一看、玩一玩,也是供大家娱乐。”孙启长讲。

周先生是孙启长多年的挚友,常常前往孙启长的家中欣赏交流根艺作品。周先生讲:“早在孙启长开诊所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从小诊所到门诊部再到四家医院的院长,很不容易,我是看着他一步步做大做强的,很能吃苦的一个人。”在根艺上,周先生也评价孙启长为“安康根艺第一人”。

“现在生活好了,也有了积蓄,本来是享福的时候,但是我弟弟和我母亲成了我心里的遗憾。”坐在医院的办公桌前,孙启长说道。在孙启长的创业生涯中,除了自己的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如果没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可能我早就倒在了半路上。”

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吴宁

关键词: 四家医院 阳光医院 第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