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上班车的变迁

作者:魏建录

我和班车,结下了一辈辈的缘分。其实,班车就是一种允许营运的载客车辆。八十年代初期,我担任杜湾村团支部书记,科研站技朮员,又是华县县委宣传部、广电局和人武部的特约通讯员。由于业务上的原因,从那时起,我就和班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关资料图)

那时候的经济是十分落后的,班车也和人一样,是很简单、很朴素的。从高塘到华县只有一辆班车,是解放军退下来的那种大卡车。车颜色是绿的,车顶有四根钢筋棍,供乘客用手采抓。因为当时是土路,而且路的宽窄是刚刚能通过单行车,因次每天只有一趟,车票也便宜,每人只要五毛钱。

由于交通上的不便,东阳、大明、金惠都不通车,因此,每到上午八点,塬上人就从四面八方向高塘聚拢而来,有些人居住地距高塘远,天不明起来就给高塘赶,上河村离车站近,因此,我总是天明后才抄着村西的羊肠小道赶车的。

那时候,人经济困难,虽然塬上地面大,人口多,车票只要五毛钱,但大多数人还是乘不起车,多数人去县城都是步行,乘车人百分之八十都是公差,报销哩。

当时条件太差,道路高低不平,坑坑凹凹,加之车辆也没棚子,一路颠簸不停,人随势摆,叫声不停。遇上刮风下雨,更让人叫苦不迭。

我经常来往于高塘至华县,主要是开会。

直到八六年以后,才有了曹小平、岳文斐几个人私人经营的公共汽车,行车路线仍然是高塘到华县,车票涨到了两块钱,乘车的人多了,由于车少,车上总是挤的密不透风,乘车难受的很。

过了两年,华县有了公共汽车公司,把行车路线延长到了大明,车票增加到3元钱。班车从我村穿过,一下子方便了许多,车次也增加了,人感到了班车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大部分群众都选择出行乘座班车。

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高塘、大明、金惠、东阳都通上了班车,塬上老百姓都有条件座班车出门办事了,特别是下李、寺王、魚池、黄塬等村及沿线群众,在门口就能座上班车,方便极了。

我当时还在金惠乡司法所工作。记得那时大家工资都不高,一般的人都是二百三十元左右,工资是乡镇发的,来源于向群众收的农业税和乡统筹。那时候,乡政府也只有一辆公车,全体干部上下班都是挤公交车,有些干部为了节省车票钱,一星期只回一次家。

再往后,情况就变了,方便是方便,但票价嗖嗖嗖往上窜,先是“0.38”.水灾,后是“05.10”冰雨,再是油价上调,票价一下子涨到了八元。但后来至今,涨价原因消失之后,票价却顽固地坚守在那里不动了。

从“308”到渭南的票价仅仅是两元钱,从华州区到莲花寺、柳枝、下庙也只有三元钱,而高塘、大明、金惠、东阳到华州区却要八元钱,塬上人憨厚、诚实,对此只能是默默地承受。

班车的变迁,记载了塬上人的生活轨迹和时代变迁,在我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随着渭南市华州区的设立,我和塬上乡党一样,期盼塬上班车能够乘载老百姓的梦挤入城市公交班车之林!

图文来源:塬上人家

原文作者:魏建录

整理编辑:塬上人家、华州文史荟萃

关键词: 行车路线 记得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