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巴蜀而背秦川”,留坝地处秦岭南麓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0.8%,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之一,素有“绿色宝库”“天然氧吧”之美誉。1990年留坝县桑园乡发现第一只野生大熊猫,老百姓亲切的为它取名“留留”,希望留下大熊猫、留下生态与未来。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研判,留坝县桑园片区已至少生存有7只大熊猫,还分布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打造“留留”家园生态检察品牌


【资料图】

为守护秦岭绿水青山,保护国宝栖息地,留坝县人民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打造“检察监督、行政监管、机构管理、社会参与”+“案件办理、法治宣传、生态修复”为一体的“留留”家园生态检察品牌。

促成多方协作,延伸监督触角

以公益诉讼检察创新实践基地为抓手,会同八家单位签订留坝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暂行办法,充分发挥检察监督、行政监管、机构管理的最大合力,以“我管”促“都管”。组建留坝县首支公益诉讼志愿者队伍以及观察员队伍,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基层自治组织,促成“双赢多赢共赢”。

借助外脑智库,探索监督规律

充分发挥“河湖长+检察长”、“山(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推动三级河长、三级山(林)长切实履行秦岭生态保护职责。结合河湖长制APP,深挖破坏秦岭水生态线索,2021年以来,通过该APP共摸排出水生态保护公益诉讼线索20件,立案调查15件,发出检察建议15件。检察官邀请专业人员对办理的10余件秦岭大熊猫生态环境保护案件进行分析研判,症断案件背后存在的群众保护意识不强、监管盲区等“病因”,有规律性地进行检察监督、堵塞漏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入基层一线,搭建法治专栏

在桑园管护站开辟检察宣传板块,向基层一线广泛宣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四大检察”职能等内容。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及法治进校园活动,发放创新实践基地宣传资料1000余份,对于具有教育意义的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类案件,在办案过程中组织现场公开听证、现场庭审及增殖放流、补植复绿等活动,通过近距离释理说法,将宣传阵地向基层一线倾斜,搭建基层法治专栏。

坚持品牌引领,打造修复基地

充分释放“公益诉讼检察创新实践基地”引领效应,精心打造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地,将品牌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把监督办案与生态修复相统一。通过责令负有生态修复义务的当事人以劳代偿,或缴纳生态修复资金由专业机构代其修复受损的生态,助推达成生态环境“增殖放流、恢复生态、总体平衡”的司法修复效果。截至目前,因案已在秦岭大熊猫生态环境保护区内增殖放流7万尾鱼苗。

下一步,该院将融合“四大检察”职能,深化检行协作、堵塞管理漏洞,引入专家学者、设立研学基地,不断丰富品牌内涵,让更多像“留留”一样的大熊猫在留坝繁衍生息,为秦岭生态环境提供更多更优的检察产品。

文字:第二检察部 编辑:黄 丽

★留坝检察

为您服务★

关键词: 公益诉讼 生态保护 检察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