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批心、肺移植资质后,心血管外科为一名25岁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成功实施“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

重度心衰心脏肥大 25岁小伙命悬一线


(相关资料图)

自2005年医院首例心脏移植手术以来,心血管外科不断创新技术、突破挑战,取得多项骄人成绩。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是医院心脏移植史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心脏移植开始作为医院的常规手术正式应用于临床。随着心、肺移植资质的获批,交大一附院成为了具有心、肝、肺、肾四项大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院。

家住汉中市的小张(化名),2年前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两年来间断出现胸闷气短伴头晕,休息后能够缓解,便再未进行治疗。前段时间因劳累后再次发病,气喘明显加重,不能平卧,只能坐着休息。由于病情复杂危重,当地医生给予对症治疗后,效果并不理想。8月23日,小张的心衰症状再次加重,氧饱和度进一步下降。医生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并下达病危通知书,建议家属尽快转运至上级医院治疗。

在当地医院的帮助下,联系到了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闫炀主任。接到求助电话,闫炀主任积极响应,统筹协调。当天下午,郝军军、邓超、刘锋锋、钟亮四名医生集结出发,携带ECMO、呼吸机等全套抢救设备赶往汉中,全面评估后,将患者经120转运至医院心血管外科ICU。

入院后,小张的急性心衰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无法逆转预后。心血管外科团队再次为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主动脉瓣、二尖瓣关闭不全。经专家团队反复评估与讨论后,最终明确:这颗比常人大三四倍的心脏,已“病入膏肓”,想要彻底治愈,唯一的方法就是心脏移植。这个消息对于小张一家犹如晴天霹雳,没想到才20多岁的年纪,病情竟严重到需要换心脏的地步……

日夜守候 2天后等来好消息

“无论如何,只要能救活他,什么都是值得的。”8月25日,在征求小张和家属的意愿后,心血管外科移植团队将患者信息上报至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登记,等待心脏移植供体。一“心”难求,等待的过程漫长而煎熬。

此时小张的病情急转直下,且进一步出现肾功能、肝功能异常等情况,医护人员积极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继续强心、利尿等药物对症治疗。多耽误一天,小张的生命就多一分危险。家属在监护室外日夜守候,一门之隔,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医护人员24小时守在病床前,不敢有丝毫懈怠,一边治疗和鼓励患者,一边密切关注COTRS系统的推送信息。幸运的是,短短两天后,便等来了供体的消息。

争分夺秒 心脏成功复跳

8月28日凌晨5点,心血管外科接收到医院OPO办公室发来的器官预分配通知:小张有望移植一位脑死亡患者捐献的心脏,而这颗“救命心脏”恰好也在西安市。心血管外科心脏移植团队立即启动紧急协调机制,联系供体所在医院对移植心脏进行评估,并联合多学科为心脏移植手术做周密准备。同时,OPO派出转运供体的专业团队。

06:42,COTRS系统将供心分配给了小张

08:05,捐献者被平安转运至医院手术室

09:22,捐献者的心脏从体内摘除

09:40,闫炀、李勇新、郑建杰、郝军军、郭锋伟等医生成功将小张的病变心脏切除

10:37,移植心脏复跳

14:15,在麻醉手术部、超声医学科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联合ECMO辅助手术顺利结束。术后患者各项指标良好,送往ICU进一步治疗。

手术顺利完成,只是治疗成功的一半,术后“磨合期”更为关键。

由于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为帮助他顺利渡过艰难的“恢复关”,心血管外科监护室成立专门的心脏移植术后监护小组,对患者实施专业精细化管理。支气管镜治疗、俯卧位通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监测心脏、肝肾功能及感染指标,随时作出个体化调整。

在医护人员精心监护和治疗下,小张术后当天恢复意识,第二天顺利撤离ECMO,拔除气管插管,目前生命体征平稳,重获新生。

华商报记者 李琳 通讯员 刘炳圻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心血管外科 心脏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