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十四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从人口发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建设、国民休闲、住房保障、全民健身、社区服务等领域对全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明确的规划,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规划》提出,创建150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加快44个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新建改造义务段标准化学校130所、推出100条精品旅游休闲线路等系列量化指标。
在住房保障体系方面,《规划》还提出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大城镇棚户区和老旧小区住房改造,加快生态移民整体搬迁,政府债券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举措。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加强公共服务各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规划》提出,重点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依据陕西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结合西安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具体实际,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促进义务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着力补齐西安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软硬件短板弱项。
具体来看,西安市“十四五”公共服务体系包括9个方面,分别为人口均衡发展体系、国民教育学习体系、全民就业创业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服务福利体系、居民休闲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城乡住房保障体系、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在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规划》也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一些量化指标。
例如,在健全人口均衡发展体系方面,提出完善更加宽松的学历落户、大学生落户、人才引进落户、投资创业落户、投靠直系亲属落户、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安居落户等落户政策。
在居民休闲服务体系方面的量化指标有,建设自驾车露营地15座。推出100条精品旅游休闲线路、200个深度休闲打卡点。推进33个旅游休闲产业项目建设,创建60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30部旅游休闲演艺精品等。
在健全文化权益保障制度体系方面,提出构建“三馆一站一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级文化设施1处2馆、区县级图书馆7个、文化馆5个,创建5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示范区县,加快44个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创建150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加快推进汉长安城汉文化传播展示中心项目、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及西大名片工程、民族创意空间等项目,培育新兴业态,发展动漫游戏文化产业。
政府债券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西安市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37.3万套、3036万平方米,易地扶贫搬迁1858户、6630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120户,解决19697名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规划》提出,建立和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大城镇棚户区和老旧小区住房改造,加快生态移民整体搬迁,妥善解决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问题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
在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方面,一是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继续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保障方式,加快存量公租房项目建设进度,加大房源供给,优化公租房建设管理模式,完善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平台,采取市场化、企业化模式建立住房保障长效机制,持续提高公租房运营服务保障水平;二是推进共有产权房建设,采取限房价、定品质、竞地价的方式,由政府与购房人按产权份额共有产权,合理控制销售价格,降低无房家庭及各类人才的购房门槛,减轻购房压力;三是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主要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四是大力培育住房租赁市场。
《规划》还提出,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可按照不低于3%的土地出让成交价款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政府债券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
同时,加大城镇棚户区和老旧小区住房改造,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产业转型结合起来,重点对脏乱差棚户区和城中村实施改造。
此外,还提出加快生态移民整体搬迁,要求按照“住房不举债,脱贫有保障”原则,实施西安市居民易地扶贫搬迁、避灾搬迁、生态搬迁及其他搬迁。
在移民搬迁上,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双导向”,明确迁移范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既要促进迁出地生态修复、生态完善,又要统筹保障迁移群众生产生活、移居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