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上的艺术人生 


(资料图片)

——记岐山县皮影雕刻艺人李武国

邂逅皮影 众里寻它千百度

今年38岁的李武国,从事皮影雕刻技艺已有17个年头。李武国出生在岐山县凤鸣镇陵头村的一户农家,因幼时的一次生病,落下了残疾。虽然他肌肉萎缩、身体畸形、步履蹒跚,却生就了一双巧手,看到啥就能照样做出来。儿时,他用桃核刻的襻笼、用石头刻的小狮子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被母亲珍藏到现在。

2005年的一天,李武国无意间在电视里看到介绍皮影技艺的节目,这门古老而又神奇的技艺深深地吸引了他。怀着一颗求艺的心,李武国敲开了凤翔皮影艺人刘亚利的家门,他的真诚和痴迷,打动了老艺人,也让他的人生从此有了改变。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有许多工艺技巧。不仅要求选材严谨,工艺考究,还需要有生动传神的雕刻手法和丰富多彩的绘色方式。李武国从最基础的制皮学起,浸泡、刮擦、打磨……两年的求艺生涯中,他不知用钝了多少把雕刻刀,手不知划破了多少个口子,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随着技艺越练越好,他终于从最初的“打下手”转移到皮影的雕刻艺术上来。 

传承技艺  精雕细琢夺天工

作为一门传统技艺,每一件皮影都承载着一个历史故事,不单单是物件本身所表现出的样子,还蕴含着制作者关于文化内涵的审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李武国的皮影作品有的简练、朴素大方;有的纹饰繁密、变幻无穷;有的精美绝伦、巧夺天工。每一件作品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每一笔纹路都见证着他的雕刻功夫。

李武国坦言,为制成一件好作品,他经常废寝忘食,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饭凉了顾不上吃是常事。他说:“有时有了创作灵感或正在雕人物表情、发丝等细微处时就不能停,一停手再重新雕,作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凭借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张张平淡无奇的牛皮,经李武国的手变成了一件件活灵活现、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在2014年宝鸡市举办的首届残疾人才艺竞赛中,李武国的皮影作品脱颖而出,最终摘得一等奖桂冠。近年来,李武国的作品屡屡获奖,他的皮影项目更是入选全国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挖掘与推介项目,陕西省仅此一例。随着李武国在全国皮影技艺界声名鹊起,主动找他制作皮影的人络绎不绝,他的作品也走出了国门,被外国友人收藏。

融会贯通 与时俱进再创新

在李武国看来,皮影制作技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只有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的创新才能历久弥新。于是他四处学习探索:参加省市培训班,去图书馆查资料,和民间艺人探讨交流,他对这门艺术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思路。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武国的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关公、貂蝉、古代仕女等经典人物,还将现代人物、四季花草、名山大川等雕刻到作品中,传统与创新相融合,受到观赏者和收藏者的喜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刻制水平的提高、眼界心境的提升,2013年,李武国又瞄准了蛋雕技艺。所谓蛋雕就是在薄薄的鸡蛋壳上,用特制刀具刻出花鸟人物及风景。李武国坦言,起初由于两只手配合不到位、力度掌握不好,没等雕刻完,蛋壳就已经被他捏破了;或担心刻刀穿透蛋壳,结果用力不当扎破了手掌。有一次,他花3天时间创作的人物蛋雕,在即将完成时,一不小心把蛋壳戳破了,只能丢进垃圾桶。经过3个月的勤学苦练,在打破上百个鸡蛋后,十二生肖、八仙过海、鸳鸯戏水等景致呈现在厚度只有0.35毫米的蛋壳上,他的作品也成功入选陕西省首届残疾人文学艺术精品展。

记者在李武国家中采访时,看到三个金色的大葫芦占据工作台一角,振翅欲飞的蝴蝶、灵动可爱的老鼠……原来勤于钻研的李武国,以自学蛋雕艺术的方法,又掌握了葫芦烙花的制作技术,最近在为慕名而来的顾客抓紧时间制作呢。

“民间艺术是活化石,传承和发扬才是对文化的敬畏,只有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社会,才能让它走进千家万户。”李武国感慨道。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段序培

关键词: 巧夺天工 艺术人生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