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沫糊,以同州(今大荔县)最早,也最为有名,故称同州枣沫糊 。

大荔县枣树品种很多。其中有许多优良树种,生产的枣儿形大, 皮薄,肉厚,质嫩,汁多味甜。特别是大荔马牙枣,驰名中国。据说同州枣沫糊源于唐代,就是以当地“三大宝”之一的“马牙枣为主料制作的。营养丰富,色红味甜,枣香浓郁,滑润可口,滋补性强,物美价廉,老幼皆宣,食后口有余甘,回味无穷,深受群众喜爱。

同州枣沫糊以当地盛产的优质枣、 面粉、豆等为原料熬煮而成。制作枣沫糊,关键是火工,要求先将枣洗净煮熟,去皮去核,搅搓成糊状。锅内先添水少许,投入虹豆,大火烧开。待豆子煮烂,汤呈红色时,将面粉(枣的75%)和成稀糊状徐徐拌入,接着再将枣糊倒入锅内烧开即成。


(资料图片)

到了大荔县城,你不喝碗枣沫糊,你就不算来过大荔县。

关于枣沫糊,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唐贞观年间,同州城有一位名叫张诚的贫普雇工,为人勤劳憨厚,有一手务枣树的好手艺。因生活所追,雇工于沙苑恶霸地主王尚礼,专营枣树的作务。不料王尚礼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异常吝嗇贪婪,不仅要张诚每天不停的劳作,而且每天只给几个冰凉稀渗的麻麋馍(糜子面模),而且时常克扣工钱。张诚家有老娘,饿得眼前发黑 。 无奈张诚就捡拾落在地上的干枣,带回家和娘把枣煮烂和麻糜馍一起做成糊糊充饥 。

俗话说:“一日三枣, 容颜不老。”中医又说:“大枣味甘性温,有补血益气疗虚劳的功效”。一年下来,张诚不但没有骨瘦如柴,反而容颜红润,精神焕发,身体壮硕了许多。王尚礼不思其解,百般盘问, 张诚如实回答。 但年关将至,王尚礼却借口他偷盗红枣将张诚解雇了。

走投无路的张诚, 一日夜里忽然看见自家的茅屋里祥光综绕,一位须发皆白、 身背药葫芦的老翁对他说 “你何不以枣沫糊疗疾为业!”猛惊醒来原是南柯一梦。张诚受仙人指点,又从自己食用枣沫糊得到启示,索性放弃务工,和母亲在同州城里开起了专营枣沫糊的小店。在制作工艺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先把上好的红枣洗净、煮烂、去掉皮核, 再把豇豆煮得烂熟,然后把枣泥和白面按比例放入,做成糊状。这时的枣沫糊色泽红艳、香甜爽滑,令人垂涎欲滴。

张诚改良后的枣沫糊,以物美价廉的品质和童叟无欺的诚信,使得小店一开张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时间顾客盈门 。同州枣沫糊的美名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京都长安。唐高宗李治自幼身体虚弱,经常头晕目眩,不能坐朝理事,在食用枣沫糊后身轻目明,疾病全消。药王孙思通给予赞许和推崇,誉为“长生枣粥” 。

而今,枣沫糊已经成为大荔人招待嘉宾和虚劳进补时的必备佳肴。(周纪合)

大美大荔  欢迎来稿

关键词: 物美价廉 走投无路 顾客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