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由来已久。电影《妖猫传》中,展示了唐书《幻戏志》里描写的魔术表演情景:“乃于席上以瓦器盛土种瓜,须臾引蔓生花,结实取食,众宾皆称香美异于常瓜。”

现代魔术在陕西的发展如何?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化一魔术”传承人魏征,与陕西省魔术杂技协会的魔术师们亮相“2023海泉湾魔术嘉年华”,记者向他了解到陕西魔术发展的故事。


(资料图)

陕派魔术

有着幽默的底色

舞台上的魏征,或将扑克牌变大变小,或用“魔杖”穿透气球,或用不同颜色的“火种”让玫瑰花开出不同颜色……一连串奇幻表演让观众时而惊呼、时而拍手。

华商报:大家都喜欢看魔术,但魔术师这个职业还是小众,你是怎样接触这个行业的?

魏征:我从小就喜欢魔术,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启蒙老师——今年九十多岁的民间艺人李万生。他倾囊相授,把所会的节目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后来我为了进一步提高,也想成为专业的魔术演员,就拜师陕西省杂技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周志丽,她不仅在杂技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魔术方面也造诣深厚,对我们要求高,也比较严格,从最简单的手眼身法步开始,经过漫长的学习和练习,我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华商报:陕派魔术发展是怎样的?

魏征:魔术在中国古代叫幻术,汉代百戏中就有幻术,唐代更为兴盛。“魔术”一词是个舶来品,它包括道具宏大的魔术、逃脱魔术等等。19世纪,中外魔术交流,逐渐形成了中国现代魔术,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更多吸收外国表现方式,注重道具,场面宏大,很少说话。陕派魔术属于北派魔术,特点是注重手彩节目,场上助手少,分工明显,有“使活”和“量活”之分,类似相声的捧哏逗哏。演员表演更加细腻,技巧性更强,动作简练,朴素大方。在表演中擅于“使口”,就是“说”功,来增强变化效果,富有生活趣味,能巧妙地把大中小魔术组织在一起。

华商报:你所传承的国家级非遗“周化一魔术”有什么特点?

魏征:周化一先生是结合了中国传统魔术和西方魔术的陕西现代魔术创始人。他是沈阳人,曾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演出,创办魔术社传授魔术。1957年后任陕西省杂技魔术团团长、顾问,对陕西杂技魔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周化一先生语言幽默,表演时可以跟观众更好地互动,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观赏起来有一种别样的风格。2013年和2014年,“幻术·周化一魔术”先后被列为陕西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化一先生的女儿周志丽是我的恩师,我们这些后辈魔术师也在努力传承周化一魔术的代表性节目,比如炮打真人、水火凉亭、古彩戏法罗圈献彩、鸳鸯献棒。这些节目既有中国传统魔术的特色,又有西方现代魔术的风格,很受观众欢迎。

华商报:会不会因为这个行业的小众而感到孤独?如果有人想要学习魔术,该从什么地方入门?

魏征:我们过去想要学魔术很难。第一,没有很多的渠道去学习;第二,担心老师保守。现在随着互联网发达,了解学习的渠道很多,而且每年全国各地都会有一些魔术大会、魔术的讲座,包括魔术道具展览,这些都可以让魔术爱好者获取相应的内容。

看似神奇

魔术背后是科学

魔术最大的魅力,就是你明明知道他不是真的,但就是看不穿。娴熟技艺展示的背后是千百遍的练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魔术师,一半要“老天爷赏饭”,另一半靠的是勤奋。

华商报:魔术师需要哪些方面的特质?你觉得对魔术师来说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魏征:成为魔术师,第一要具备天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老天爷赏饭吃;第二就是勤奋。一个好的魔术节目,幕后练习和付出是比表演还重要的环节。对魔术师来说,最难的可能就是在节目创新方面。

华商报:研发一个魔术的过程是怎样的?

魏征:魔术看起来神奇,但支撑它的是科学。从创意到演出需要漫长的过程。首先你得构思,之后看怎么去实现,是从技术手法方面实现,还是从硬件也就是道具方面实现?道具制作是比较难的,使用起来要看着神奇,又要安全。学魔术不仅仅是对单个节目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研究一些前辈或者外国魔术师曾经表演的节目,去梳理其中的理论依据,再触类旁通,编创新节目。

华商报:中外魔术师的表演风格迥异,你能不能讲讲自己的体会?你比较欣赏的外国魔术师有哪些?

魏征:中外魔术风格不同,这是文化差异的体现。中国传统魔术大多是舞台表演,一个节目中魔术师变的东西很多,比如变鸽子就有不同的手法的串连,让人目不暇接,魔术的效果就很强。而国外魔术像讲故事一样去呈现,还有很多户外表演。但是随着文化交流、相互借鉴,这些差距也慢慢缩短。我个人比较喜欢大卫·科波菲尔、兰斯·波顿,都是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魔术师。

华商报:魔术师之间切磋技艺吗?有没有魔术师也看不穿的魔术?

魏征:同行交流起来更多的是各自技术展示。通过视频资料去看一个魔术的话,可能看很多遍,反复研究,放慢镜头,会看出来一些门道。虽然同为魔术师,但也不是每一个节目我们都知道对方是怎么变的。

不变与变

传统魔术如何发展?

互联网时代,魔术的神秘感一定程度上被消解,魔术师呼吁大家带着好奇去看魔术,而不要恶意地去揭秘。

华商报:你有没有发现观众的口味在改变?中国的古彩戏法、传统魔术,应该保持原汁原味,还是要适应现代观众创新发展?

魏征:如果只注重创新,不注重传承,就失去了原来魔术的味道;但如果传统的东西不做改良,还是原模原样照搬,可能观众会不认可,会觉得我十年前看是这样的,十年之后看还是这样。所以我们应该在保留原有魔术技术和效果的基础上,做一些创新和改良,用现代的表达手法,比如融入剧情,让观众用全新的视角去体验。

华商报:互联网时代,人们眼界更为开阔,会冲淡对魔术神奇的感受吗?你认为魔术表演长久不衰的吸引力是什么?

魏征:魔术和其他舞台艺术一样,现场看的震撼感受和通过视频观看是不一样的。当然,如果想让魔术节目长久不衰,一直能吸引观众,那就要创新。

华商报:魔术师如何保住魔术的秘密?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这会不会更困难?

魏征:很多观众在欣赏魔术节目的时候,内心都在猜魔术师究竟是怎么表演的,这也是魔术的魅力。有一些人可能为了蹭流量、博眼球,来“揭秘”魔术,这就破坏了魔术的神秘性。作为魔术从业者,首先要抵制这种行为。因为魔术节目就是那么一个门道、一个技巧,可能练很多年才能把一个节目搬上舞台,但是揭秘就是那么一秒钟。我们呼吁大家在欣赏魔术的时候带着好奇去看魔术,而不要恶意揭秘。

文旅融合

魔术找到大舞台

当代社会,人们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魔术一度难得一见。不过,随着文旅融合,很多旅游景区、小剧场、脱口秀,都在为适应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做出改变,强调主题性与互动性,魔术的春天又来了。

华商报:文旅融合是大趋势,你觉得这对魔术的发展是不是一个契机?

魏征:现在很多旅游景区都有一些主题性的旅游演出,比如唐文化主题、沉浸式等,魔术都可以很好地跟其他文化元素相融合。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在“2023海泉湾魔术嘉年华”,陕西省魔术杂技协会六位魔术师参与演出,和国际逃脱大师迪恩同台。这对观众来说是很好的体验,对演员来说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华商报:你们表演的是什么节目?

魏征:除了近景绝活表演,还有一些舞台魔术、大型魔术,以及比较流行的国潮风古彩魔术。每位魔术师的表演风格都不同,有年轻人喜欢的刺激、惊险的魔术,也有适合小朋友的可爱、滑稽的魔术,还有适合所有观众的中大型舞台节目,可以说是陕西魔术的一次集中亮相。

华商报:听说你们在排魔术剧,这种形式是不是更好面对市场?

魏征:我们现在排一部魔术剧,叫《魔幻奇妙秀》。其实不光是大型剧目,还有魔术小剧场、魔术酒吧等演出,包括一些旅游景区的魔术专场演出,都很符合当下观众对氛围轻松、互动感强的需求。我们的魔术剧、魔术脱口秀,都让观众在神奇的体验中,更多了解陕西魔术。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路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