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省优秀科普图书。

“从整体情况看,今年的参评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优秀的原创科普作品越来越多了,说明我们科普创作的活力在不断增强。”10月7日,2023年陕西省优秀科普图书评审专家李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日前,2023年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落下帷幕。15册(套)科普作品被评为2023年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部分作品将参加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选。


(资料图)

这些作品都讲述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创新性?作品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故事?连日来,记者采访了相关作品的主创人员。

小学生在科普活动中观看昆虫标本。

■ “跨界”融合,让科学更有趣

2022年9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

此次获奖作品中的多部优秀作品,源于创作者的“跨界”融合。

音像电子图书《“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科普系列音乐会》把“融合”体现得淋漓尽致。多年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管晓宏领衔的艺术与科学科普创新团队创新形式开展科普活动,创办并实践“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系列科普音乐会。该音乐会以探索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为主题,由科学家与艺术家共同完成,以专业乐团演奏与科普讲座交替进行的形式开展。《“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科普系列音乐会》基于“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系列科普音乐会创作,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套音像电子图书真实还原了科普音乐会的场景,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与音乐知识,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兼具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2023年陕西省优秀科普图书评审专家徐超表示。

“艺术形象思维启发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推动艺术发展。艺术形象思维与科学逻辑思维的相互融合,对于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与艺术实践,以及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与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说起创办“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系列科普音乐会的初衷,管晓宏表示。

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生智慧,还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未来出版社出版的《成语里的博物学》,正是这样一套可以在传统文化中领略自然科学知识的科普书籍。

《成语里的博物学》共3册,分别为《植物》《动物》《人体》。该套图书从博物学的视角出发,解读成语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全套图书共245个成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些成语的释义、出处、故事,以及博物学解释。

“我们希望能打破学科界限,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用成语串联起来,为孩子们架构起学科知识过渡的桥梁。”这套书责任编辑张美琎介绍。

这套书的诞生源自一次偶然的邂逅。2020年的一天,未来出版社的编辑张美琎参加了一次陕西图书馆的公益讲座。“讲座现场气氛特别好,刘老师对成语别出心裁的解读,吸引了现场观众,也让我找到了冥思苦想的图书选题!”张美琎说,“科普图书的市场需求很强烈,要完成一部优秀的科普图书难之又难,交叉融合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我们将继续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出版更多的精品科普图书。”

“融合”不仅体现在知识领域的交叉创新,还体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多种表达。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以“人”字为中心,发散式联系到与人有关的汉字上,将汉字的前世今生、汉字之间的种种关系、汉字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浓缩于一篇篇千字短文中,短小精悍,可读性强,充分展现了古文字学界对汉字普及工作的有益探索。

游客在西安九号宇宙航天科技馆观看音像科普作品。

■ 瞄准需求,让科学更有用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

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我打败了流感君》,是一部原创流感病毒立体绘本。该书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在这本书中,流感病毒如何侵入人体,各种免疫细胞在抗病毒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流感病毒如何变异,抗体有什么功能等问题,均被轻松解答。

轻松解答的背后是创作团队的不懈努力。文字作者潘盈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名医生。有感于甲流频发,但大家却对其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她决心创作一本让幼儿园孩子也能看得懂的科普书,让大家了解流感,科学应对流感。

要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来说清楚复杂的科学知识并非易事。“有时候,我都觉得说得很清楚了,绘图的伙伴仍表示不明白。我们就反复讨论、不断加工,最后再念给幼儿园的孩子听,直至修改到大家都听明白了为止。”潘盈说。

苦于喜欢运动却不知运动规则,市面上也很难找到通俗又翔实的相关读物,乐乐趣立体书编辑胡月萌生了做一本有关体育运动的立体书的想法。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体育运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到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小到家长对孩子运动锻炼的重视,都需要社会大众了解更多有关运动的知识。”胡月介绍,《体育运动大书》就是为瞄准这一市场需求而创作。

赏心悦目的画面,加上丰富有趣的体育知识,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得到关注。据了解,《体育运动大书》的法语版、韩语版已经出版,日语版也即将出版。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守望家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在行动》就是一部针对社会公众编写的科普读物。“这本书呼应社会热点,紧贴读者需求,大家可以从中系统地了解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内容,进而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努力。”2023年陕西省优秀科普图书评审专家于学锋表示。

以服务社会大众为目的,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小儿川崎病防治与家庭护理》是全国第一部以科普形式介绍川崎病诊疗护理的科普著作,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探秘航模世界——写给孩子的航模启蒙书》通过近300张精美图片和详细讲解,重点介绍了航空模型的发展历史、专业术语、航模活动特点、航模活动注意事项、航空模型的使用价值等知识。

“把知识传播给社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获益,这既是科普创作的目的,又是科普创作者的最大动力。只有从读者需求出发,才能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2023年陕西省优秀科普图书评审专家窦建卫表示。

一个小朋友在科技展会上观看展品。

■ 深度挖掘,让更多人获益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依托现有科研、教育、文化等力量,实施科普精品工程,聚焦“四个面向”创作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培育高水平科普创作中心。

陕西科教资源优势明显。如何让科研成果科普化,让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从中受益,全省各界都在积极探索。

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牵星司南——中国古代导航技术》一书,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在授时、导航和测绘技术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以导航技术为纽带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融合作出的重要贡献。该书是创作者在国家授时中心为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13届大会策划的“中国古代导航技术展”主要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重新整理编撰而成。

该书文图并茂,不仅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文献再现了观象授时、观星辨向、磁石司南、匠人建国、计里画方、牵星过洋等技术的历史记载,还通过照片、图解等形式,为我们详细阐释了古人授时、导航、测绘的方法,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导航技术的发展。

该书作者窦忠是陕西省天文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长期从事天文和时间科普工作。“古有司南,今有北斗。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我国古代导航科技成就,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探索精神,共同推动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窦忠表示。

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岭野生大熊猫·陕西》的主编马亦生是一位在秦岭从事了30余年野生大熊猫研究、保护的科研人员,这本书由他带领团队而创作。马亦生1990年开始在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事野外大熊猫的分布调查,2005年开始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就职,分管大熊猫保护和科研等工作。30多年来,他坚持用笔和镜头记录秦岭野生大熊猫。

《秦岭野生大熊猫·陕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300余幅精美照片全面展示了秦岭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态及保护现状。“我们想通过这本书为读者揭开秦岭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及成长轨迹的秘密,讲述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让大家感受多姿秦岭,感悟生命之美。”马亦生表示。

“以前,科研人员做科普,不仅在职称、绩效中没有加分,往往还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现在明显改善了。”2023年陕西省优秀科普图书评审专家许卫红说,“近年来,随着科学普及的重要性被不断认识,以及各种鼓励科普创作措施的出台,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成为科普创作大军的主力。这也使得科普图书精品不断涌现,选题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题材和内容日趋丰富。”

今年3月,西安市发布科普专题项目申报指南,引导并激励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陕西自然博物馆、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等单位申报的《秦岭四宝科学探究绘本》《昆虫通识》《一本书读懂交通强国战略》等多部科普图书创作获得资助。为不断提升科普能力,西安市还印发《西安市科技计划科普专题项目资助管理办法(试行)》,支持图书、音像制品、短视频、电子出版物等科普作品的创作和科普软件、科普互动体验产品、科技成果科普化产品等研发。

“我们还将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扶持一批优秀的科普创作者,拓宽科普作品传播和推广的渠道,推出更多优质的科普内容,为更多人打开科学的窗户和大门。”省科技厅宣教处副处长徐贞喜表示。

来源:陕西日报

(责编:程雨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