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9月28日电(记者贺占军、张斌、李浩)当夕阳从山峁间落下,一声粗犷的陕北民歌从延河畔飘来。
陕西省延安市金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里,一场名为《延安十三年》的实景歌舞剧震撼开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头头儿的那个骡子儿呦,三盏盏的那个灯……”52岁的栗德雄唱《赶牲灵》已有五六年,他嗓音浑厚、富有感染力,在演出队伍中格外亮眼。
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赶牲灵》是陕北民歌的代表作,讲述的是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一群脚夫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的贫苦生活和对恋人的深深思念。
游客在陕西延安的金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观看歌舞剧《延安十三年》。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山峁连着沟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将这里描述为“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尽管生活艰辛,但淳朴的陕北老乡总把辛酸苦涩咽进肚里,把乐观和敞亮唱在嘴边,也由此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陕北民歌。
这些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抒发着自己的冲天豪气。这些民歌把陕北后生的梦想唱在了锄头和犁铧里,把陕北婆姨的情怀唱在了锅台和窗花纸上,也唱出了黄土高原上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和陕北老乡热爱生活、热爱家园的乐观旷达。
曲调依旧,但生活早已翻开新篇。
“我晚上来演出,白天经营粮油店,既圆了爱唱歌的梦想,也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曾在外打工20年,栗德雄对如今的稳定生活颇为满意。
在这个产业园区,有一些演员是当地农民。高亢激昂的调子中,有唱不完的忙碌生活,也有说不尽的崭新梦想——
“我想把陕北民歌发扬光大,最好去国外演出……”
“我想再努力赚钱,买辆新车……”
“我想今年的苹果和庄稼卖个好价……”
有生活,就有故事,就有歌声。
市民在陕西延安安塞文化艺术馆前广场上观看陕北说书惠民演出。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延安市安塞区文化艺术馆,每当有游客前来参观,青年民歌手曹慧总爱给大家演唱自己的最新作品《延安美》。
“红红的苹果满山盖,山花花烂漫天上开,羊羔羔撒欢日头晒,好日子红火人人爱……”
“站在延安的苹果园里,看着满树红扑扑的苹果和老乡的笑脸,我不由得想为苹果而歌,为延安的发展而歌。”曹慧有感而发。
2019年,延安正式宣告已解决区域性绝对贫困,693个贫困村、19.5万人实现脱贫。乡村振兴的新路上,延安不断兴产业稳增长,苹果、畜牧、设施农业和小杂粮4条农业产业链不断壮大。去年,延安苹果产量达431.8万吨、居陕西省第一,产值240亿元。
一声声陕北民歌飘过千沟万壑,见证着革命老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延安市新城,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3.5%提高到48.07%,漫山遍野绿浪翻滚;新沃达天然气、易站途能源科技等“瞪羚企业”纷纷落地延安……科技创新正给革命老区带来澎湃的发展动能。
延安市城区新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王建民是安塞区民间艺术培训中心主任,也是陕北地区颇有名气的民歌手。这些年,他带领一群民歌手在陕北的田间地头唱,在电视台华丽的舞台上唱,也把歌声带到了新西兰、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你的嗓音怎么这么高?”每当国外的朋友问起王建民,他总是说,“对生活的热情有多高,对家乡的热爱有多浓,嗓门儿就有多高。”
“滚滚的米酒炕头摆,酒曲曲豪迈地上来;新农村修得连成排,信天游唱红新时代……”
和着时代的主旋律,唱着滚烫的新生活,抓一把黄土撒上天,陕北民歌永世唱不完。(参与采写:梁爱平、邹竞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