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的鎏金石榴花纹银盒;被誉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出土于汉中市西乡县的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唐代鎏金龟纹桃形银盘、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葡萄龙凤纹银碗等一系列珍宝文物闪亮登场……假如一不小心“穿越”回去,我们该如何生活呢?

近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公众号推出饮食“穿越”指南的水果篇。这个系列构思巧妙新颖,别出心裁,站在现代人的立场透过文物和文献模拟古人视角,来看待很多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本期,就让我们跟随专家览古观今,来一次饮食“穿越”,一起感受中华悠久饮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历史和无穷魅力,以及陕西珍宝文物里的阵阵“果香”。


【资料图】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唐代

古人餐桌上的水果

与“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相关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创造和运用简单的石、木工具,同自然界作斗争,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一步一步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从饮食文化,吃的方式、吃的内容、吃的观念不断地变换,使得人类体质、社会、文化的进化获得了强劲的动力。

在饮食文化中,古人餐桌上的水果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密切关系。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多样的果树种植资源,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果树发源中心。根据《诗经》等文献记载,我国果树的栽培历史已有四千年之久。自西汉开始,随着各民族间农业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果树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南亚、中亚和西域地区的果品纷纷进入中原。汉唐时期,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果品事务的官员。汉武帝在长安附近修建上林苑,接收全国各地进献的当地优良果树。上林苑占地面积巨大,种植了三千余种植物,成为当时全国最大、品种最多的皇家植物园。唐时期果树种植蓬勃发展,洛阳至长安道路两旁大量种植了果树,对当时的果品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安邑(今山西夏县、运城一带)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这表明西汉中期已经形成了大规模专业化的果园。一般百姓在家附近也会种植果树,或拥有小型果园。果树种植的发展丰富了汉唐时期人民的饮食生活。据记载,当时栽培的果树种类有:桃、李、梨、枣、栗、棠、杏、柿、柰、梅、柑、橘、橙、柚、枇杷、荔枝、龙眼、椰子、林檎、槟榔、留求子、千岁子、橄榄、安石榴、葡萄、胡桃、波斯枣、扁桃、阿月浑子、树菠萝和油橄榄等品种。

葡萄龙凤纹银碗 唐代

“榴枝婀娜榴实繁”

代表器物:唐·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十月的秋天,正是硕果丰收、果香弥漫的季节。眼下正是吃石榴的好时节,石榴有着多福、美满、团结等诸多美好象征,作为一种装饰元素广泛应用于各类服饰、器物之上。临潼石榴作为陕西特产,位居全国五大名榴之冠,被列为果中珍品,历来是宫廷贡品,享誉九州驰名海外。临潼石榴有什么悠久的历史?这来自遥远西域的果实,是如何丰富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味蕾,又如何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留下独特的印记?在陕西,与石榴主题相关的代表性文物又有什么呢?

石榴,原产自西亚,其皮、花、叶、根部都可入药。《博物志》中曾有关于“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的记载,因此很多学者普遍认为石榴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石榴树在我国的种植也十分广泛,除寒冷地区外,几乎都能看到石榴树的影子。直到现在,石榴因其鲜艳的花朵、可口的果实,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种类,也因其代表的美好寓意,深深融入我们的文化生活中。

据悉,有关石榴的最早记载见西晋时代陆机的《与弟云书》和张华的《博物志》,均云由张骞引自西域。西晋的陆机《与弟云书》云:“张骞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张华的《博物志》云:“汉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38年,所谓安国,即今之布哈拉,所谓石国,即今之塔什干。这就说明,石榴是在两千年前的汉代从西域传入我国。所以古人曾有“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乘梯使者海西来,移得珊瑚汗苑栽”的诗句。梁元帝《咏石榴》诗中的“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正确地反映了这一史实。引种初期,石榴主要栽于京城长安附近御花园的“上林苑”和骊山的温泉宫内,是供皇子后妃观赏的。这就是最早的临潼石榴。到了唐代,长安周围石榴栽种已有相当规模。经过两千多年的培育,久负盛名的临潼石榴备受青睐,而艳丽的石榴花则被定为西安市花。李商隐曾写下“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的诗句来称赞石榴的美,而石榴纹繁复且富有变化的花纹也将人们的生活装点得色彩斑斓。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唐代

目前,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由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石榴花纹银盒,无疑是石榴花主题的精美文物。这件银盒高6.6厘米,口径12.8厘米,银盒造型为平面圆形,顶和底均微隆起,子母口扣合,子母口与盒身捶揲而成,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鎏金石榴花纹银盒的盖、底主纹相同,均为三重,中心为八出团花一朵;第二重为八枚忍冬石榴花结;第三重为六株柿状花结构成的团花八朵,团花心均有衔草翱翔的鸿雁一只。盖沿与盖侧以四枚石榴花结组成菱形四出团花八朵;上下口沿以六枚石榴花结组成团花八朵。盖内墨书“溪州井砂卅七两,十两兼盛黄粉”。

鎏金龟纹桃形银盘 唐代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代表器物:唐·鎏金龟纹桃形银盘

我国是桃的原产地,栽培历史悠久。桃子,不仅仅有美味,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人的饮食生活中,桃是比较常见而重要的一种水果。桃子,这种芬芳多汁的水果,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在中国古代便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从早期的诗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桃子在中国古人的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周南》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

汉唐时期,桃的品种十分丰富,培育出不少优质品种。一是从民族地区也引进了一些优质桃。魏晋南北朝时期见于史籍的大桃,《玄中记》言“积石之桃,大如斗斛”。《洽闻记》载:“吐谷浑有桃大如一石瓮。”可知此桃原产于青海高原。此外,从外国也传入一些珍贵品种,如金桃、银桃,为唐太宗贞观五年康国所进献,金桃又称黄桃,《册府元龟》卷970记载:“康国献黄桃,大如鹅卵,其色如金,亦呼金桃。”从成熟期来看,夏桃为主,秋桃亦有一定比重,冬桃也早就被培育出来。《酉阳杂俎》中的王母桃,言“十月始熟”,以及先秦到唐宋典籍中的“雪桃”,都是冬桃。桃在一年之中,可以供应夏、秋、冬三季,特别是冬桃,对调剂淡旺季、丰富古人的饮食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鎏金双獾纹双桃形银盘 唐代

桃子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如王母桃,晋代就有“王母甘桃,食之解劳”的俗语。桃不仅是古人餐桌上色彩缤纷的水果,还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的独特标志。它出现在盛大节日宴席上,象征吉祥如意;它成为寿桃,承载长寿的心愿;它跃然于诗词歌赋,增添诗情画意。今每逢桃花盛开、桃果香甜之时,我们品尝桃子的同时,也是在品味这千年来桃子所承载的文化情感。这种与自然密切联系、与生活习俗交融的饮食文化,正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让我们的味觉体验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感受。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唐代鎏金龟纹桃形银盘,无疑反映了古人对桃的热爱。这件桃形银盘,造型别致有趣:呈饱满的桃形,浅腹平底,盘心捶打出浅浮雕式的龟纹,纹饰鎏金,华美而寓意深长。盘是唐代金银器中数量最多的器类之一,形制的变化也较大。与同时期中亚银器中银盘较单纯的圆形不同,唐代银盘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形态,除了圆形盘以外,还有桃形、菱花形盘、葵花形盘、海棠形盘和各种仿植物形态的异形盘,这与唐代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是密不可分的。唐代约在武则天时期,开始流行线条流畅、花纹写实的多瓣花形器物,其中异形盘是最具特点的一类。在盘心装饰动物,周围留出空白的做法,是萨珊、粟特银器流行的风格,尤其是粟特地区,捶揲技术非常高超,常在盘心捶出动物轮廓,然后进行细部雕刻,形成浮雕式的图案。但银盘中装饰的龟纹,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纹样。可以说,这件鎏金龟纹桃形银盘巧妙融合了东西方艺术风格与审美。

在鎏金龟纹桃形银盘制作过程中使用到的鎏金工艺,也是常见的金银器加工工艺之一。经过鎏金工艺加工过的器物在保留其本身的色彩外,还有流光溢彩的金色花纹作装饰,可谓锦上添花。鎏金龟纹桃形银盘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制作技术和形式布局具有西方的风格,而造型和纹样内容又是完全中国化的,充分展现了唐代强盛、包容、富于创造的时代风貌。

海兽葡萄纹铜镜 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代表器物:唐·海兽葡萄纹铜镜

葡萄,是一种原产于西亚地区的果实,它酸甜可口的风味,成为古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葡萄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同时在中国古代饮食艺术中得到了巧妙而新颖的应用。它美妙的滋味,渗入了文人墨客的心灵,成就了千古绝唱。它还被制作成葡萄酒,开启了中国人酒饮料的新章节。

葡萄,古代亦作“蒲陶”、“蒲桃”、“蒲萄”,从《后汉书》始见现今之写法。我们通常所称的葡萄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约在西汉之前传入西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葡萄始传入内地,但葡萄种植并不广泛,对内地人民大众的饮食生活尚无影响。从魏晋开始,一方面由于西部的少数民族成批进入内地;另一方面与西域的交往更为频繁,葡萄栽培技术也于此时传入内地。葡萄品种的驯化和退化问题可能已得到初步解决,葡萄的推广于此时铺开,有关葡萄的文献记载多了起来。《太平御览》卷972记载,魏文帝曹丕诏群臣曰:“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人,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人。又酿以为酒,甘于麴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据考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详细描述葡萄和葡萄酒品位的珍贵文献。曹魏时钟会作《蒲萄赋》曰:“余植蒲萄于堂前,嘉而赋之。”身为朝廷重臣,钟会也于政务之暇亲手种植葡萄,这反映魏晋时期葡萄的推广已迈开步伐,并取得初步成绩。

至南北朝,内地葡萄栽培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葡萄在长安、洛阳、邺城这三地种植较多。至唐代,葡萄在内地开始得到广泛种植,葡萄酒酿造技术也正式传入中国。葡萄大概于此时在全国普遍推广种植,开始走上了普通百姓家庭的餐桌。

几千年来,从遥远的西域来到中国的葡萄,已经成为我们餐桌上再熟悉不过的食品之一。它的酸甜多汁,丰富了我们的味觉体验;它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唐人刘禹锡、韩愈的《葡萄歌》对葡萄的栽种、管理、收获、加工都有细致的描写。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更为千古绝唱。每当我们品尝到葡萄汁水的清甜,也许可以细细体会到中外文化交流的奥妙,品味到历史积淀的厚重。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一面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的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海兽葡萄纹镜又被称为瑞兽葡萄镜,是唐朝铜镜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铜镜种类,唐代铜镜的代表,是唐代铜镜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主要流行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这面海兽葡萄纹镜为圆形,直径21.3厘米。镜背面图案由高浮雕式的若干瑞兽和葡萄枝蔓组成,形态各异的瑞兽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生气。瑞兽是以狮子为原形,经过艺术再创作的特别形象。葡萄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它茂密的果实象征着“多子和富贵”。葡萄和狮子都是域外的生物,将葡萄、瑞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这枚铜镜又被誉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海兽葡萄纹铜镜的一圈轮脊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中心以伏兽做钮,腹下穿孔。伏兽形体较为丰腴,身披繁密华丽的鬃毛,背脊高耸,肢体结构明显,肢爪劲健,显得矫健、灵敏,造型巧致工艺精湛,风格富丽华美。内区八只海兽姿态各异,或驻足或匍匐或就地打滚仰面朝上或戏耍打闹、瑞兽皆浮雕感很强,刻画细腻,四肢矫健,鬃毛纤毫毕现,神态刻画细腻传神,目光炯炯有神,构图变化多端,极富动感。外区隐约一圈细轮脊,周围葡萄果实叶蔓缠绕,表现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田园风光情景;数只走兽和飞鸟掩映在葡萄枝蔓叶实之中,瑞兽丰满灵动,雀鸟翎羽飘逸,翱翔盘旋,姿态娴雅,更显婀娜多姿,果实堆砌,枝条漫卷,花叶铺陈,充满生命力的葡萄枝蔓叶实显示出优雅秀巧之美,契合了盛世时期的审美风格。

海兽葡萄纹镜一般最小的有几厘米的,最大的大概有三十多厘米,不过十五厘米以上的,已经比较少见而高档的了。形制主要为圆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主体纹饰由四五个瑞兽和葡萄蔓枝组成。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海兽葡萄纹镜是最早将高浮雕艺术使用在铜镜上,具有开创性和观赏性,体现了这一鼎盛时期的高超铸造技艺。海兽葡萄纹镜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镜类,它的纹饰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 。唐代海兽葡萄纹镜也是中国铜镜艺术皇冠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铜镜制作的最后一个高峰,是中国4000多年铜镜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镜种之一。

关于瑞兽与葡萄组合纹饰的来源与寓意,《金石索》说:“海马蒲桃意,博古图不释其意,或取天马徕自西极及张骞使西域得蒲桃归之异欤?”现在一般认为这种葡萄镜的纹饰配置,是把六朝末年在中国已经流行的葡萄纹样与四神十二辰镜或四兽镜、五兽镜、六兽镜等纹样结合起来,并将它们自由变化的产物。因为文献证明从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我国就开始了葡萄的种植。唐代葡萄种植及以葡萄为纹样已经比较流行,在当时的丝织品上也有了葡萄纹饰。而瑞兽纹饰则在中国自有传统,六朝、隋唐铜镜上颇为盛行。这两种纹样在大唐宽松的文化氛围下交融为一体,成为最具唐代特征的铜镜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有关葡萄纹的器物,陕西历史博物馆还珍藏有著名的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葡萄龙凤纹银碗等珍宝。艺术来源于生活,细细端详这些珍宝,会真切感受到这些器物的生动传神、华丽雅致。在这里,艺术和生活完美融合为一,这为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带来无限美的感受和启迪。

来源:西安晚报

(责编:程雨萌)

关键词: